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行业资讯

山东多米体育举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多米体育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2023年2月9日(星期四)下午3: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畜牧兽医局负责同志等介绍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了省畜牧局副局长李新先生,省民族宗教委办公室二级巡视员李介强先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兰邹然先生,省畜牧总站站长曲绪仙先生,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邵兵先生,介绍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去年以来,我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认真做好畜牧业稳产保供,保持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稳定控制,维护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智慧发展、融合发展,全省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走在全国前列。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有关情况。

  一、着力稳定畜牧生产,筑牢稳产保供“压舱石”。构建财政、金融、用地、环保等“一揽子”政策体系,健全政银担合作扶持机制,2022年,落实省以上财政资金18.9亿元,多个国家畜牧业重大项目首次落地我省,比如,落实投资8000万元在禹城市等4个县(市区)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投资7986万元在诸城市等6个县(市区)实施肉牛提质增量行动,为我省畜牧生产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全省肉蛋奶总产量1581万吨,同比增长1.4%,总产值达到3003.5亿元,同比增长3.5%,创历史新高。我省53家年屠宰量5万头以上的生猪屠宰企业日提供猪肉5500吨、5680家规模以上蛋鸡场提供鲜鸡蛋8000吨左右、重点监测的500余家规模牧场日产生鲜乳8000吨。总体上看,我省畜牧生产发展势头良好,畜禽产品供应是有保障的,预计一、二季度主要畜产品价格将处于可控区间,不会出现大涨大跌。

  二、持续增强风险管控,拧紧产业发展“安全阀”。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历时4年努力,去年8月,全省域免疫无口蹄疫区和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创建顺利通过国家评估,成为全国首个“双病”无疫省。改革优化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机制,由政府全程包办转变为养殖企业自主免疫、政府实施“先打后补”,进一步压紧压实疫病防控主体责任。落实省级以上财政资金2.52亿元,对市县兽医实验室、乡镇兽医站等进行标准化提升,有效筑牢一线阵地。与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等部门签订合作备忘录,建立人畜共患病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落实“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坚持产管结合,组织开展畜禽屠宰企业标准化创建,培育健康肉试验示范基地,率先实现屠宰企业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电子出证全覆盖,率先实行鲜鸡蛋养殖承诺达标合格证和销售凭证“双证制”管理,为畜产品质量安全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加上“双保险”。深化实施饲料、兽药、畜禽屠宰分级管理,重点加强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较多、问题比较集中企业的监督检查,提升监管工作效能。组织开展常态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加强检打联动、行刑衔接,全省畜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三、不断深化创新融合,增强质量效益“硬实力”。畜禽种业振兴迈出新步伐,推进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开发和新品种培育,构建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畜禽种业发展体系。奥克斯畜牧种业、山东益生股份、山东新希望六和、山东和康源、临清润林牧业等5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全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4%,畜禽种业年产值超过400亿元,白羽肉鸡、蛋鸡供种能力占全国30%,肉鸭占45%以上,奶牛冻精占国产冻精市场份额超过40%。畜牧绿色发展趟出新路径,统筹布局优化、政策支持、模式创新、示范带动、监督指导,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模式业态升级注入新活力,“齐鲁畜牧”、“健康肉”公用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建设应用全省智慧畜牧大数据平台,接入从养殖到屠宰各类市场主体和管理服务单位40余万个,实现产业上云、管理上链、服务上线,培育创建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203个、智能牧场95家;肉类预制菜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品牌引领、数字赋能、创新融合、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产业创新发展增添新平台,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在诸城投入运行;国家东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在济南加快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山东中心也正在有序筹建;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实验室(华东区)建成运行,完成监测任务1800批;国家兽用生物制品监测实验室(华东区)也在积极推进落实,有望今年验收;这些“国字头”平台的落地,为畜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之源和有力支点。

  四、着力加快集群发展,打造特色优势“增长极”。建设国家级畜牧产业集群1个、国家现代畜牧产业园4个、省级产业园21个,培育全产业链健康肉试验示范基地27个,沿黄肉牛、胶东肉禽、高端现代奶业等多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隆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4家,占全省41.5%。推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制定工作方案、实施七大行动,促进沿黄地区畜牧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黄9市牛羊出栏总量达到全省7成,奶类产量接近7成,禽蛋产量超过6成,畜牧业产值占全省近6成,成为我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我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一道靓丽风景,就是我们的少数民族畜牧业,特别是牛羊养殖加工规模增长、效益提升,成为我省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民族镇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肉蛋奶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特别是生猪的生产供应,受到社会普遍关心,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肉蛋奶直接关系广大消费者的一日三餐。稳产保供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我们落实省以上财政资金18.9亿元,其中的63%都是投向支持畜牧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同时,我们还着力扩大保险覆盖面,会同省财政厅完善地方农业特色保障目录,将主要畜禽品种纳入政策性保险支持范围,提升风险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省承保能繁母猪145万头、育肥猪2792万头、奶牛24万头,提供风险保障252.8亿元,受益农户108.2万户次。不断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分别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省农担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重点客户和项目库,向农发行推送重大畜牧业建设项目104个,大力推广鲁担惠农贷-畜牧贷,全省在保余额129.8亿元。潍坊、日照还创设畜禽活体抵押贷款政策,目前首单业务都已顺利开办,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莒县的两个养殖户抵押贷款69万元、200万元,贷款数额虽然不大,却是金融支牧政策的一大步,结束了畜禽活体不能作为抵押物的历史。

  从价格运行看。今年以来,我省生猪和猪肉价格处于低位,春节之后,价格进一步下降,目前分别为14.6元/公斤、27.5元/公斤,处在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线下,目前自繁自养生猪亏损约200元/头。价格走势主要还是供需变化引起的,春节后是传统的消费淡季,叠加生猪供应稳步增长,供强需弱导致短期内价格较低。3月份后,随着消费持续回暖,价格有望逐步回升,但预计不会出现剧烈上涨。

  从生产能力看。建立国家级、省级生猪保供养殖基地1083个,实行月调度、季通报,政策倾斜、金融支持,将生猪生产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2022年,多米体育全省能繁母猪存栏295万头,规模猪场1.23万家,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3.5%、105.2%。这两项生猪生产的关键指标,目前都处于合理区间,总体比较平稳,为稳产保供提供了决定性支撑。

  从市场供应看。春节假期过后,屠宰企业普遍开工生产,屠宰量迅速回归正常水平,我们对13家生猪屠宰头部企业进行跟踪监测,目前,周屠宰量达到7万头以上。我们还对20家生猪养殖企业进行了调研,春节以后,养殖企业生猪供应量环比增长10%左右。综合来看,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

  其他主要畜禽的生产情况也比较稳定。与去年同期相比,家禽生产小幅波动,禽肉禽蛋价格略有回落;肉牛肉羊小幅震荡,价格稳中有降;奶牛养殖基本持平,牛奶价格探底企稳。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引导,着力稳生猪、提家禽、扩牛羊、兴奶业,构建畜牧业稳产稳供的良好局面。

  感谢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关注。正像您说的,动物疫病防控,包括人畜共患病防控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一环,多米体育也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去年以来,我省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没有发生重大区域性动物疫情。

  一是探索建立区域化管理“山东模式”。我省自2019年启动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和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建设,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建设91处警示标志、60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9处动物隔离场并保障日常运行;支持16个市级兽医实验室改造升级、对310个乡镇兽医站进行标准化提升;建成70家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128个配套收集体系;建立完善13项工作流程、64项制度规范。去年8月,无疫省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随后,我省将“无疫省维持状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保障高标准运行。同时,以畜牧企业为主体,建成非洲猪瘟等无疫小区11个、布鲁氏菌病等动物疫病净化场243个,构建起无疫省、无疫小区、净化场“三位一体”的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新格局。

  二是不断完善全链条管控工作机制。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增强人畜共患病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八条意见,构建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各环节互联互通,免疫、多米体育检疫、监管、执法互为印证的动物疫病闭环管理机制。我省是畜牧大省,畜禽调入调出量大面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点加强了畜禽运输过程的动态管控。将畜禽运输车辆备案管理从生猪扩展到所有畜禽,目前,全省已备案车辆18458辆,全部安装定位系统,实现了行进路线实时监控、全程记录。同时,严格落实畜禽调运监管,60个道路检查站常态化值守,去年以来,累计查验8.4万车次,涉及畜禽3.8亿头(只);动物产品20.2万吨。

  三是切实落实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聚焦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非洲猪瘟、炭疽等重点病种,锁定生产密集、流通频繁、风险集中的重点区域,制定实施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26项,累计监测场点24.5万场次、样品1371.2万份次,及时发现处理风险隐患,防范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圆满完成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主要病种免疫抗体合格率超过90%,大幅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率先全面推行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先打后补”,今年起我省将不再统一集中采购疫苗,改为养殖场自主购买、自行免疫、据实补贴。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在18个县(市、区)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试点。开展动物卫生工作规范年行动,率先实现整省域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促进动物检疫智慧化、便民化。对全省3.2万余家规模养殖场、畜禽屠宰厂、动物诊疗机构等实行动物卫生风险分级管理。

  借此机会,我想再介绍一下人畜共患病防控的有关情况。这方面的重点是加强人群防控与畜禽防控的联动。我们与省卫生健康委、省自然资源厅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信息互通、联合调查、联合研判、联合处置、联合报告、联防联控“六项制度”,成立共患病防控工作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实行定期会商、协调落实,促进了全省人畜共患病信息联通、力量联合、工作联动。另外,联合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等8部门,制定印发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部署实施十项重点任务,推动畜间布鲁氏菌病总体流行率有效降低,将“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理念落到实处。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健全防疫体系,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切实保障畜牧生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推进降碳、减污、多米体育扩绿、增长,请问我省畜牧业在降碳减排、绿色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谢谢您的提问。这几年,我们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畜牧业降碳减排、绿色发展。具体的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饲料粮减量使用为重点,逐步减少“碳摄入”。印发工作方案,围绕玉米、豆粕等饲料粮减量使用,开展节粮行动,推动低蛋白、低能量、高转化利用率的“两低一高”饲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组织开展市场推广和典型示范,在保证养殖生产水平的基础上,稳步降低饲料粮在饲料中的使用占比,减少畜禽碳源摄入。目前,全省工业饲料中玉米、豆粕添加比例已经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

  二是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有效降低“碳排放”。与生态环境等部门密切协同,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联动检查等制度。印发《畜禽养殖环境保护倡议书》《畜禽养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告知书》,推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养殖场(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规范整治,梳理畜禽养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9项40条、裁量基准42项,通报环保执法案例18个,把全部养殖主体都纳入治理范畴,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并重,坚决打击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差异化监督、精细化指导,推动全省3.2万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三是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碳循环”。充分利用种养大省优势,加强支持引导,统筹布局优化、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监督指导,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贯通粪污产生、处理、利用的生态闭环,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目前,我省56个畜牧大县已经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覆盖,总结推广样板典型120个,创建首批种养结合示范基地80家,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疏堵并重认真做好畜牧业的“碳文章”,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畜牧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实施碳中和、碳达峰做出积极贡献。

  大家都很关心质量安全的问题,请介绍一下我省在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如何?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习“四个最严”要求,统筹“产、管、创”,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取得积极成效。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标准,促进优质畜产品“产”出来。积极争取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落户诸城,目前已经投入运行,搭建起标准创新高能平台。强化标准需求调研,做好立项送审服务,加强标准修订清理,不断健全地方标准体系,去年,正式发布3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立项7项地方标准。目前,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达到123项,内容涵盖了监督管理、畜禽品种、疫病防控、智慧畜牧、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同时,我们还着力加强企业的标准化创建,比如,畜禽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已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企业127家,其中,国家级生猪屠宰企业标准化示范厂20家,占全国的1/4;还有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5400多个,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二是强监管,保障优质畜产品“管”出来。实行常态化监督抽检,去年共抽检各类畜产品5050批次,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这在菜篮子产品中合格率是最高的。加强行刑衔接,与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密切研判形势、协调工作部署、强化联动执法,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牛羊屠宰专项整治等集中执法检查行动。滨州阳信等地还由畜牧兽医、公安、行政执法、多米体育交通运输等部门成立综合执法队,开展调运、养殖、检疫等环节流动检查,实现常态化协同。去年以来,全省查处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100余起,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1起,有力打击了违法犯罪,维护了质量安全。

  三是促提升,推动优质畜产品“创”出来。培育壮大“齐鲁畜牧”公用品牌,联合省广播电视台组织开展“寻味黄河优质畜产品品牌齐鲁行”直播活动,在线万人次。着力打造健康肉品牌产品供应链,目前,健康肉品牌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亿元。通过品牌引领,我省畜产品市场美誉度、占有率稳步提升,禽肉已占上海市场七成,猪肉占沪浙市场三成,牛羊肉占京津市场也达到三成,成为优质畜产品主产省之一,为全国大局做出山东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严查严打各类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谢谢您的提问。推动创新融合发展一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创新融合,有三个突出特点,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重要亮点。

  一是种业振兴步伐加快。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在推动畜禽种业自主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推进建设国家东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立起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为主体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全省畜禽遗传资源达到35个,建设省级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70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6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率达到100%。优良畜禽新品种培育也取得更大进展,先后培育出鲁西黑头羊、中新白羽肉鸭、鲁中肉羊、益生“909”小型白羽肉鸡等畜禽新品种4个,我省培育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的数量达到17个,位居全国前列。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健全,全省种畜禽场达到700余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0个,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畜禽种业企业50余家,上市公司7家,5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阵型企业。这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是产业自主自强的底气所在。

  二是数字赋能不断增强。我们建设了智慧畜牧大数据平台,目前,已经覆盖40余万家各类畜牧市场主体和管理部门单位,联通了畜禽养殖、投入品生产经营、屠宰加工、市场流通、消费等完整产业链条,囊括了产业发展、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生态建设等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场景,实现了从“种子”到“筷子”的闭环呈现。同时,在数据开放共享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与上级有关业务系统、省有关部门等都实现了数据对接,平台建设被省大数据局遴选为优化政务服务优秀案例。数字技术与畜牧生产的融合也不断深化,培育创建203个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95个智能牧场,巡场机器人、全自动饲喂系统、养殖环境控制系统等智能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链条延伸势头强劲。大力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畜牧产业链向消费端扩展延伸。特别是紧抓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协同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畜牧大省优势,加快推动畜产品特别是肉类预制菜发展。指导成立山东预制菜产业联盟,设立质量标准中心,在全国首次制定《预制菜(畜禽类)中式菜肴》等四项团体标准,打造“山东预制菜”公共品牌,推动建设山东(济南)健康肉预制菜产业园,不断完善“冷藏设施-冷链企业-冷链区域中心”一体化冷链体系,初步构建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上下游配套完备的预制菜发展生态系统。目前,全省肉类预制菜生产企业达到99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50亿元。

  下一步,我们持续推动畜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的跨越提升。

  当前我省少数民族养殖业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下步主要工作方向是什么?

  谢谢您的提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引领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省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牛羊等养殖加工为主要形式的畜牧业,一直是我省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也是民族镇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省少数民族养殖业,除传统的牛羊养殖外,还有鸡、鸭等养殖。据初步统计,当前全省民族镇村牛、羊、鸡、鸭存栏量分别为19.6万头、79.9万只、908.8万只、188.6万只,年出栏量分别为34.7万头、114.5万只、1499万只、685万只,其它养殖存栏1.9万只,年出栏6.5万只。

  目前,我省少数民族的养殖,大部分仍然以家庭养殖为主,成规模的养殖企业还不是太多。据初步统计,全省少数民族镇村有养殖户约9240户,养殖企业共572家,总年产值约116.2亿元。

  从统计数据和近些年的调研看,我省少数民族养殖业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探索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一是“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是带动我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像聊城市阳谷县的凤祥集团,滨州市阳信县的广富、亿利源等企业,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一方面,这种经营模式发挥了规模效应,企业能够有效把控生产标准,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发挥带动效应,延长了产业链,让利于民,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再者,由于这种模式以企业为主导,能够发挥掌握信息量大反应快的优势,从而有效应对市场变化,降低市场风险。二是注重品牌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是推进少数民族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滨州阳信县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按照“种养加工一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以园促产、金牧融合、安全监管”三项工作机制,推动肉牛产业链“裂变”,实现金融服务链“重构”,筑牢舌尖食品链安全“防线”,促进了肉牛产业发展。目前,全县肉牛存栏规模达到27.8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550亿元。三是充分发挥政策支持的作用,是少数民族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全省各市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了少数民族养殖业发展。比如,济南商河县印发《商河县绿色畜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加快推进绿色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划等编制工作,”支持民族村成立“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合作社”,形成“镇党委+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融合发展格局”,有力促进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方向,一是支持少数民族产业品牌集聚地建设。2021年,中央和省委先后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对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提出了“支持民族镇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三年培育15个产业化品牌集聚地”的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研究,采取得力措施,推进工作落实。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完善区内饲养和防疫等设施,解决粪污面源污染问题,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实施管理,推动少数民族养殖业提档升级。三是加强指导,组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畜牧产业人才队伍,推广科学养殖。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畜牧局白华先生,联系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