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行业资讯

无论做什么报道潜心耕耘多米体育做出特色总会有精彩

  多米体育无论在什么媒体平台,无论从事什么报道工作,只要潜心耕耘,做出特色,相信总会自有一份精彩……

  媒体各有自身定位。再进一步说,无论什么媒体,有特色就有生命力。“坚持正确导向,办出鲜明特色”,这是1994年工人日报创刊45年时,同志的题词。工人日报一方面是一张全国性综合性大报,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办报特色,有着独特的报道领域,比如,所谓“三工”报道即重点关注工厂、工人、工会领域的报道。

  声高自远,而独特的声音同样引人关注。在纷繁多元的信息时代,相关专业报道因为其独特性和专业色彩,或许更显存在价值多米体育。27年来,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驻站记者,我长期坚守一线,专注于“专业”,在“三工”报道领域笔耕不辍,努力追求不疾而速、久久为功的效果。

  我是学中文专业的,并没有什么新闻专业背景,只是在大学写作专业课上学过一点新闻知识。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工会领导机关和企业工作了6年。这6年中,第一年我在某企业筹备处工作,第二年起调到江苏省总工会组织部,主要从事企业民主管理和工会干部培训工作多米体育,以及调研和文稿写作。其中有一年,下基层锻炼,在一家企业具体做工会工作。这一段经历让我对工厂、工人、工会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对有关工会业务工作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这期间,作为省总工会报道组的一名主要成员,也曾经向工人日报投过几篇稿子。

  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江苏省总工会调到工人日报社,安排在江苏记者站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从工会机关到工会媒体工作,加上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看上去会如鱼得水,但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记者站是媒体的派出机构,驻站记者不像总部记者,没有条口分工,什么都要报道,这就特别容易造成这样的情形: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进!记得刚开始试水采写工作多米体育,好多选题都是编辑部通知写的,或者是跟着记者站老同志写的。自己并没有什么新闻判断力,不知道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工人日报应该报道的题材。遇到什么就采写什么,基本属于“疲于应付”的状态。看到有同事写经济报道,写重大题材报道很出彩时,惭愧自己差距好大。这是一段让人焦虑的时光。直到1995年夏天,在庐山举行的一次报社记者业务研讨会上,记者部主任面对我的困惑,说了句话——“你是从工会来的,就从写最熟悉的事情开始吧”。

  犹如醍醐灌顶,我默默地记住了这句话,并从此专心于工会报道,扬我所长,孜孜以求,不改初心,后来终于被同事们尊敬地“戏称”为“工会报道专家”。有意思的是,前些日子,当我把这个插曲告诉给当年的部主任时,退休多年的他茫然地说:“我讲过这个吗?”

  也就是从1995年那个夏天以后,我开始确定了自己的报道方向,就是以自己相对熟悉的工会工作作为报道重点,在做好报道的同时,积累经验,琢磨研究如何改进工会报道。因为采写的稿子相对较多,尤其工会报道有一定特色和影响,1996年,刚入门的我被评为报社优秀记者。

  但报社毕竟有工作要求,相关报道都要涉及。于是,在完成相关报道任务的同时,我将笔墨更多倾注在“三工”报道上,而且重点突出其中的工会报道。因此,在每年的报道总量统计中,工会新闻通常占大多数。

  这么做并不容易。因为对专业媒体来讲,相关专业报道比如工会新闻尤其是工会工作报道,看似门槛不高,其实写好写精彩很不容易,而且在业务考核、作品“冲奖”方面更不占优势。但我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甘于寂寞,坚持写下去。

  慢慢地,一些工会新闻报道开始有了起色,产生了一定影响。得益于江苏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得益于江苏工会的创新工作,我及时报道了江苏工会率先评“洋劳模”,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设立工会干部权益保障金,建立建筑工人工资支付担保制度,以及成立社区工会等等创新实践。1997年,有一组系列报道作品获“全国五一新闻奖”一等奖。又过了几年,报社召开记者会时,会专门安排我向同事分享工会报道的体会。相关编辑部门,也会找我商量工会报道的选题策划、栏目开设等等。

  我在采写工会新闻时,注意抓住工会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寻找破解的创新之道。比如,文化宫如何既能做好公益服务,又能解决经营生存问题?有一年,我以苏州工人文化宫为例写了一篇头条报道,讲苏州工人文化宫怎样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结合”上破解难题。报道出来后,引起较好反响。苏州的工会主席当天给我打电话,说河北工会同行看到报道后,马上就要来学习取经了。还曾接到家乡宜兴市总工会主席的电话,说针对小企业工会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而实行企业集群职代会制度的相关报道出来后,前来学习取经的单位太多了,抱怨“应接不暇”……能有这样的报道效果,我感到些许欣慰。

  最早的尝试是2001年。那一年,我根据报社的安排,配合湖南站同事方大丰、湖北站同事王四新,用40多天时间跑了近10个省区市,专门就企业改制过程中下岗职工走出再就业中心问题采写了相关报道,一是以《下岗职工“出中心”采访札记》为题,共7篇稿子;一是长达数万字的内参稿。在特定领域就热门话题发出工会的“专业”权威声音,报道产生了较好反响,也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

  但对我来说,这次尝试还只是被动为之。后来,我考虑如何选择题材,主动、有意为之。

  2010年,在长期关注江苏昆山工会工作创新的基础上,我向报社领导提出,能否写一组报道将昆山经验推而广之,很快得到报社领导的肯定,并要求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我随即着手准备采访报道方案,几易其稿,最终,仅方案就写了好几千字。报社增派陕西记者站同事毛浓曦一起采访,形成了一组以《昆山故事》为题的系列报道,分别是:《在这打工,不会差你钱》《退休的那一刻,她成了新闻人物》《“上代下”的三类情形》《家在昆山》《不用别人拍打的“陀螺”》,以及评论《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昆山发生的故事》。这组报道全面展示了昆山工会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种种创新工作,见人见事,生动形象,被认为将专业的工作写成精彩的故事,做得很“专业”。

  时间到了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之际,怎么展示工会组织在这一波澜壮阔进程中的作为?我和编辑部同事商量,考虑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典型来讲述工会故事,最后选定“苏南模式”中的原无锡县着手多米体育。现在的无锡市惠山区(原无锡县的一部分),当年最早建立乡镇工会,后来在企业改制、工会“普惠”职工等方面有诸多创新,时间跨度和工会工作亮点都与改革开放40年吻合。于是,我和要闻部同事陈俊宇经过精心采访,在编辑部的支持下,以《惠山工会印迹》为题,刊发了整版报道。这篇报道,是报社“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专题报道中唯一的工会工作报道。

  2020年起,全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江苏是全国“产改”两个全面试点省份之一,其先行先试的探索为全国“产改”提供了针对性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方案”。2021年上半年,我向报社建议就江苏“产改”做个系列报道,得到报社领导的肯定。后来,我配合编辑部同事以《江苏“产改”进行时》为题,写了一组系列报道,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

  我感到,在专业报道方面,从多写到写好,再到写精,这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唯有坚持不懈努力探索,才能水到渠成。

  广大劳动者默默地保障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运转,寒冬酷暑,节假日也不例外。深入基层采访,走近一线劳动者,展示劳动者的风采和奉献,是工人日报一贯的报道要求。作为报社驻站记者,这样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个春节,我都按照报社的要求,用体验式采访的方式,报道城市生活保障行业的工人们。比如,跟着煤气公司的职工,寒冬里穿行在居民小区里,看他们怎么为管道煤气除萘,保证家家户户吃上热腾腾的年夜饭。高温季节,或随同工会组织到一线为职工送清凉,或来到铁轨旁、建筑工地,体验劳动者的辛劳。有一年,我还穿上小区保安的服装,和他们一起执勤,体会他们貌似简单而其实枯燥甚至艰辛的工作过程。

  在“走、转、改”实践活动中,我将一家建筑施工企业作为自己的联系点,保持经常性联系,写出了多篇报道。其中的一组报道——《小企业办大学》《今天中午有27个菜》《像景观一样的施工现场》刊发后,被一个全国行业协会当成会议资料印发给500多名与会代表参考学习。

  响应践行“四力”要求,我连续多年春节期间深入基层,写出了《站台离家192公里》等报道,还两次采写“打工者”春晚。2019年,被评为 “新春走基层”活动增强“四力”中央新闻单位先进个人。

  在深入基层采访中,我还努力挖掘凡人小事中蕴含的人性之美。比如,身为家中的顶梁柱,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老职工怎么想法设法为自己创设岗位——当一名造船厂的茶水工;从田埂走进工厂,张家港姐妹俩由农民变身工人,树立了工厂作业意识,农忙时节不请假赶订单,雇人抢收抢种的故事……

  我有一个习惯,采访尽量不空手,“跌倒还要抓把泥”。有时候,素材不够硬,或者不太完整,很难形成独立的新闻稿,我就找寻亮点,用小特写的体裁完成报道,写出了《今晚,劳动者是红地毯的主角》《电表里的农民幸福指数》等等稿件。多的时候,一年会写十几篇特写稿。

  另外,作为驻站记者,及时报道地方重大突发事件是不可回避的。随时待命不用说,更要能做到倚马可待,出手快,并且符合报道纪律要求。

  灾难报道通常的情形是,各路媒体云集,信息发布严格,对记者来说,需要从自身媒体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及时考虑报道的视角,采访的途径以及素材的取舍。安全生产等不是天灾的报道,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我的体会是,既要客观报道,又要掌握尺度,尤其是导向,注意报道的平衡性。

  工人日报记者站是全国总工会和工人日报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派驻记者站的工作人员,地方和企业工会常常还会把我们看作上级工会的代表,除了一般的新闻报道,还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因此,我在做好专业性报道的同时,没有止于报道工作,还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将新闻理念、新闻策划的元素融入工会工作创新设计中去。

  有一年,江苏省总工会评选工会工作创新成果,5个首创成果,后面链接了4篇报道,都是工人日报的,包括南京“工会助理”进社区,昆山设立非公企业工会主席权益保障金,实行建筑工人工资支付担保制度等。

  我体会到,一个地区的工作包括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如何成为新闻事实,甚至上升为某种政策制度,涉及工作创新与新闻事实的转化和互动的问题。

  2008年的《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中,“设立工会干部权益保障金和为基层工会选派、聘用工作人员”等表述,来源于江苏尤其是昆山工会的创新做法。昆山的做法,我此前做了多次报道,引起上级工会的关注,经过多次调研、总结论证,最终形成了中国工会的法规文书。

  针对改制后职工沉淀到社区的情况,南京创设了社区工会,但给社区工会工作人员起什么名称,当时没把握。地方工会领导和我商量,起了个名称叫“工会助理”,后来改称“工会协理员”。白下区有的改制企业工会主席不下岗当留守人员,我建议应该专门发文,后来区委办公室转发文件,工人日报以《企业改制,工会主席不下岗》为题进行了报道。

  2004年,昆山市总工会顾志中主席告诉我,江苏小微企业、非公企业多,基层工会发挥作用很难。他们感到,要实现对职工权益的有效维护,必须发挥上一级工会的作用。这也是广大非公小企业工会的呼声。他们有了些想法,但没有成文。我就约请了省总工会的一些部长,和他们一起商量,最终形成了一个文件《上一级工会代行基层工会部分维护职责办法》。第二天,昆山一发文,我们工人日报就报道,还配了评论“好事基层做,难事上级担”,一下引起了工会系统的广泛关注。后来全总下发关于开展建立乡镇(街道)总工会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采纳了昆山市“上一级工会代行基层工会部分维护职责办法”,将代行基层工会难以履行的工作职责作为乡镇(街道)总工会的主要职责之一。

  有一年,泗阳县总工会聘请21名劳模做职业高中学生的励志辅导员。我听说后,觉得这项工作创意非常好,是给未来的劳动者提供劳动教育,便从报社的一个会议上提前赶回来,写了篇头条消息。因为觉得消息讲不透,又写了篇内参,得到全总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还和他们商量出版一本劳模故事书,作为教辅材料,纳入全县所有中小学的思想道德科目教学。紧接着,又和省总工会部门负责人向领导建议,由省文明办、教育厅和省总工会联合发文推行“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如今,这个做法及其衍生做法,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当年泗阳的做法,也被江苏省总工会评为创新奖。

  有一年多米体育,某火车站春运报题,说要在候车室搞临时托儿所。我提出还可以进一步做好事实事,专门为从事春运的职工们办个亲子园,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投身春运工作。我认为,这么做是一种新闻延伸服务,尤其在专业性报道工作中,有一定实际价值。

  总而言之,对一名记者来讲,应该辩证地看待所谓专业性报道,一方面或许存在相对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发挥特长弘扬特色的优势。用心用力,写出“专业”水平,才是从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