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行业资讯

多米体育支部建在工地上

  多米体育编者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更需要党的基层党组织根据新情况,破解新难题,应对新挑战多米体育,不断探索党的工作新形式。上海水环境建设有限公司党委根据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将党支部建立在工地上、建设在项目上,不仅凝聚了党员、凝聚了群众,而且推动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上海水环境建设有限公司党委的实践为基层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借鉴,这就是要不断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积极进行新探索、积累新经验。

  “支部建在工地上,流动党员有了家。”监理员江晓华圆了梦:不久前还为找不到归属感而发愁的他,终于在建立了3+1联合党支部的工地上过上了组织生活。

  由统筹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牵头,联合施工单位和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监理单位,再加上施工沿线社区党组织,四方携手共同组建工地党支部。水环境建设公司探索的“3+1”工地党建新模式,如同一根纽带,串联起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合力打造工地上的“阳光驿站”。

  追溯3+1党支部的形成之路,公司党委书记沈金华深有感慨:“3+1,意味着更多资源的凝聚与联动。这个模式使资源的整合与调动,不再局限于工地上的建设、施工和监理三支队伍,而是扩大到工程沿线社区,扩大了党建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有利于构筑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的新机制。”

  为了加强对党在工地建设中的领导,水环境建设公司作为建设方,联合施工和监理单位设立2+1党支部,在工地上形成合力。然而到了2001年,2+1党建模式却在污水治理二期工程2.2标建设中遇到了挑战:治理工程全线公里,横跨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塘桥和周家渡三个街道9个居委会;居民密集、道路狭窄,尤其在周家渡街道连云港路段,单车道的路面一旦开漕埋管,7、8米宽的道路至少被占去6米,居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受到不小影响。居民不答应、企业有意见,施工与社区无法协调,整整三个月,工程寸步难行。

  能不能把沿线社区党组织组合到工地党支部,共同解决这一难题,保障工程顺利开展?2+1党支部尝试着与周家渡街道接洽。各方一拍即合,3+1联合党支部的新模式就此诞生。

  新模式、新运作多米体育、新局面,党支部集中各方意见,协调处理,新的出入通道建成了,施工时段调整了,居民的埋怨也少了。时值7月,街道筹备举行纳凉晚会,搭台材料遇到困难。联合党支部获悉,负责人夏小洪二话没说,组织工人利用工地上剩余的木板和管子为居民连夜搭台,纳凉晚会如期举行,小区居民惊喜不已。而第二天却轮到夏小洪体验惊喜:7、8位带着红袖章、举着小旗子的老伯伯、老妈妈来到了工地边:“工地为我们老百姓做好事,我们来为工地维持秩序。”十个月后,工程结束,12公里长的沿线,收到社区、企业和警署送来的感谢锦旗共16面。

  2002年 5月 4日,陈群英无法忘记这个日子,时任黄浦江干流防汛墙工程“ 3+1”党支部书记的她,和工地上3名党员、35名普通工人共同见证了“ 3+1”在这个工程中所抒写的辉煌。

  这是在奉贤西渡镇南横泾,一段 15米长的防汛墙,紧靠民宅,中间通道仅2米多宽,卡车、混凝土泵车根本无法进入。怎么办?工程必须赶在6月汛期前完工,短短 1个半月时限,总长20公里的防汛墙全部加高加固,时间一分钟也耽误不得多米体育。

  前所未有的困难摆到了 3+1党支部面前,施工方金山市政公司年近五旬的老党员龚国元献策:用小车推进去。

  小小的劳力车成了这段防汛墙的“补给线点,党员和积极分子带头,和工人们一起推着小车穿梭在狭小的通道内,40多立方米混凝土的工作量,近 400车次的运输,12个小时后,15米的防汛墙终于顺利浇注完成。两个多月以后,当连续几次暴雨袭击申城,防汛墙在风雨中巍然屹立。看着防汛墙外的茫茫江水,工程人员放心了,附近居民安心了:“小车推出了平安之夏”。

  一位党员一面旗,在联合党支部营造的氛围中,一颗颗心灵和党组织拉近了距离。湖南小伙子孙爱斌在3+1工地上完成了培训、考察,入党那一天,小孙激动不已:“我的政治生命在上海得到延续,我一定要为上海城市建设作贡献。”

  今年 5月,听说污水治理三期1.4标段成立了3+1联合党支部多米体育,合流工程监理公司的员工何巍主动提出申请:要到那里去过组织生活。虽然每次从所在工地到1.4标工地要1个多小时,何巍却心甘情愿:“ 3+1党支部,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

  “原来污水治理是这样的,每户人家泼出的污水从地下收集管道一直送到长江口的污水处理厂,再经过沉淀池进行处理……”三个月前到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参观,令彭浦镇永和小区的陈阿姨震动不已:“龌龊的污水,经过3个污水处理池,居然就变得和干净水没啥两样。”今年6月 17日,污水治理三期1.4标工程“3+1”党支部特意组织了工程所在的永和北第三居民区30多名小区居民,参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目睹整个污水处理的过程,不少居民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小区前边的污水治理工地和每家每户息息相关。80岁的老党员胥爱生当即表示:“回去后,我要把今天看到的都告诉小区居民,让大家尽量减少污水的产生,不向河道中倒垃圾,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支持污水治理建设工程。”

  理解的纽带从 3+1党支部飘向建设者多米体育,也飘向社区居民。短短几天后, 7月1日下午2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一支特殊的队伍出现在了烈日下的工地上。15位小区党员自发端着脸盆、拎着矿泉水来到工地,为10来位正加紧施工的建设者们递上毛巾、送上饮料,道一声“辛苦了”。这一刻,理解和尊重在人们的心头洋溢,来自安徽的赵永亮红了眼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人看不起我们建设者,没想到在这里得到了关心和温暖。”老党员郝荣喜深有感触:“搞工程走南闯北,当地居民对施工现场进行慰问从来没有遇到过,这还是头一回。”本报实习生孟知行本报记者洪梅芬